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【台灣的教育很有事】<我考三次都上台大-教育體制既得利益者的告白> (點此) ,
談到現有教育體制在家庭跟學校中未落實民主化,
學生無法伸張主見,需被迫迎合家長的要求、學校的規範,導致喪失學習熱情及對未來人生方向的追求。
正巧,手邊剛看完<富爸爸 發現你孩子的財富基因><富爸爸 孩子財商靠父母>兩本教育類書籍,
發現許多觀點與此文有不謀而合之處,因此特整理重點,
以富爸爸作者羅伯特‧清崎曾被評為"不聰明但有潛力的孩子"教育體制弱勢者立場,
來提出更多相關看法。
工業時代的教育方式,已無法滿足網路時代的需求
現今教育制度,源於數百年前的普魯士時期,是用來培養好士兵與好僱員的體系,
從父母手中拿走教育孩子的職責,
由國家統一造就出最能夠滿足"社會需求"的人。
學校像工廠,按照它的生產計畫而不是孩子的學習計畫來運轉,
在權威人士(老師)要求下,學生盲目接受聽讀的內容,
無需實驗佐證,亦缺乏討論、提問、懷疑的空間,
所有智識觀念都必須當作真理來接受,
別人怎麼說,他們才可以怎麼做。
學生無法獨立思考其他更好的辦法,發展創新改變、解決事情的能力,
要如何因應快速改變的科技生活步伐?
學校系統與其說是培育體制,不如說是淘汰體制
據美國哈佛教育學專家霍華德‧嘉納的<心理架構>一書表示:
「人類智能主要可分為八大類,語言、邏輯(數學)、空間、體能、音樂、自然觀察、人際溝通、內省(情商),
但傳統觀念僅建立在狹義的智力定義(前兩項)上,
完全無法反應實際生活中才能的多樣性變化對個人成就的影響。」
「成功可以有無數種定義,成功的途徑更是千變萬化。」
因此普遍求學過程中,以智商(IQ=生理/心理X100%)等級制度,
將孩子貼標籤區分為:"聰明、略顯聰明、普通、略顯不聰明、不聰明",
早已對孩子的精神層面 (自信心與自我認知) 造成傷害。
僅約30%表現出色的人能從中獲得學習的樂趣,
其餘皆對課程內容感到厭倦反感,不理解為何要研讀不感興趣,又不知該如何運用到生活中的知識,
且還因為不喜歡的科目考試分數差,被評為"笨蛋"或"白癡",嚴重傷害到他們的自尊心。
發現孩子的天賦比取得好成績更重要
每個人都有某種與生俱來的天賦,當一個人發現並善加應用自己的天賦時,就成了天才。
Genius= Geni - in -us ,天才= 找到自己體內精靈 (天賦) 的人。
只有選擇把自身天賦奉獻出來時,奇蹟才會發生,
但大部分人選擇把精靈牢牢鎖在身體裡。
而天賦不同,每個人學習的方式和內容也各不相同,
師長們應勤於觀察孩子能學得最好的方式,
然後支持他們發展自己的學習贏配方。
如果孩子正在學著討厭學校,那麼這時師長們最重要的工作不是逼著孩子更努力的去取得好成績,
而是要找出他們的興趣,留住他們的學習熱情,即使這種熱情不在課堂上。
教育的真正意義是發掘學生的天賦和學習熱情,而不是盲目的灌輸知識
現行的教育體制並不能滿足天賦各異的孩子們的需要。
在成長過程中,有些孩子的天賦得到發揮,有些孩子的天賦卻消失了,
這些天賦不是被扼殺,就是轉入其他方面。
在教育家李維斯(R.H.Reeves) 的著名寓言故事<動物學校The Animal School>中,有非常好的詮釋:
「有一天,動物們決定設立學校,教育下一代應付未來的挑戰。
校方訂定的課程包括飛行、游泳、跑步、爬樹等本領,
為方便管理,所有動物一律要修全部課程。
鴨子游泳技術一流,飛行課的成績也不錯,可是跑步就無計可施。
為補救,只好課餘加強練習,甚至放棄游泳課來練跑,到最後磨壞了腳掌,游泳成績也變得平庸。
校方可以接受平庸的成績,只有鴨子自己深感不值。
兔子在跑步課上名列前茅,可是對游泳一籌莫展,甚至精神崩潰。
松鼠爬樹最拿手,可是飛行課的老師一定要牠從地面起飛,不准從樹頂下降,
弄得牠神經緊張,肌肉抽搐,最後爬樹得丙,跑步更只有丁。
老鷹是個問題兒童,必須嚴加管教。
在爬樹課上牠第一個到達樹頂,可是堅持用最拿手的方式,不理會老師的要求。
到學期結束時,一條怪異的鰻魚以高超的泳技,加上勉強能飛、能跑、能爬的成績,
反而獲得平均最高分,還代表畢業班致詞。
另一方面,地鼠為抗議學校未把掘土打洞列為必修課,而集體抵制。
他們先把子女交給獾做學徒,然後與土播鼠合作另設學校。」
愛因斯坦:「每個人都身懷天賦,但如果你用爬樹能力來評價一條魚,它會终其一生都認為自己很愚蠢。」
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是父母(Role Model角色模範)
許多家長總對孩子說:「要好好學習,良好的教育非常重要。」
可問題是很多說這話的家長卻不能在自己的生活當中身體力行,繼續學習下去。
孩子們更多通過觀察而不是傾聽學習,總能發現他人在語言和行動上的不一致。
行動勝過語言,因此想成為好父母,務必言行一致。
家長對孩子的看法,也會極大的影響他們的生活。
換句話說,如果你在孩子身上看到天賦,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能力,
他們就有可能把這種能力出色的發揮出來,
有良好的自我認知能力,在未來發展上也會變得更容易成功。
當你走出校門並進入現實生活時,真正的教育才剛剛開始
自行DIY的李連杰slogan。
1930年代末,卡內基研究所曾對成功人士做過一項研究表明:
"技術專長"(IQ智能)在他們成功因素中所佔比例不足15%,
導致成功85%的因素應歸結為"人事管理技能"(EQ智能,與他人、自己交流相處的能力)。
美國就業培訓局也曾就3000名雇主調查"雇用職員時最看重哪兩項技能",結果發現排行前六的項目為:
1.良好的態度
2.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
3.工作經驗
4.過去雇主的評價(reference)
5.受過多少培訓
6.受過多少教育(學校)
富爸爸:「未來不屬於只能在學校裡取得好成績的學生,而是屬於有最好的學習態度和最新技術理念的孩子,
比考試得高分更重要的是,需要學會如何改變自己及比其他人更快的適應生活。」
「未來的雇主和公司會把更多的錢付給今天的學校沒有傳授過的技能。」
愛因斯坦:「想像力比知識重要,知識是有限的,想像力則涵蓋整個世界。」
附:家長與小孩的互動趣商(Interest Quotient 在生活中發現、搭配、創造趣味的程度)測試。
內容來自富爸爸親子書。
1.每周問孩子多少次:「你做家庭作業了嗎?」並檢查甚至幫助複習?
或問孩子:「今天在學校表現如何?」然後花時間了解他/她的表現?
2.每周花幾小時輔導孩子做功課? (不是直接說答案,是在學習過程中引導。)
3.每周花幾小時與孩子一起玩耍? (一起玩遊戲、做運動、享受歡樂時光。)
4.每周花幾小時陪孩子娛樂? (一起看電視、電影、全家度假等。)
5.每周花幾小時向孩子傳授你認為對他們人生發展很重要的知識? (如:心靈、道德、財務、責任、領導力培養、幫助別人等。)
6.每周花幾小時接受做為家長應接受的教育? (如:閱讀、進修等身教。)
7.(1)你對孩子的老師了解多少?
(2)你重視老師的為人及其專業嗎? 是_ 否_
(3)他們足以成為你孩子未來成長的榜樣嗎? 是_ 否_
8.(1)你對孩子的朋友們及其家長了解多少?
(2)你重視他們的表現嗎? 是_ 否_
(3)他們可以成為你孩子未來成長的榜樣嗎? 是_ 否_
9.你是你孩子未來成長的榜樣嗎? 是_ 否_
10.你這周和孩子擁抱幾次?
11.你這周對孩子說了幾次"我愛你"?
12.你這周告訴孩子幾次"我為你感到自豪"?